2010年10月10日,曲昌荣回母校山师作报告
能捐的都捐:心脏、肝脏、双肾、一对眼角膜……12月16日,6时48分,北京武警总医院,深度昏迷23天的曲昌荣停止了心跳,被推进手术室做器官捐赠手术。
“我疼自己的孩子,天下哪个爹妈不疼孩子!我的儿子留不住了,他生前就爱帮助人,如果他能帮助别人家的孩子好好地活着,我和他都会高兴!”曲昌荣年近古稀的母亲替儿作出了捐献的决定。
2016年12月16日,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曲昌荣因公牺牲。自此,他一路向上的奔放人生永远定格在39岁。
天生干新闻的“大曲”
10年记者生涯,人民日报一位老报人的话成为他的座右铭:“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在田埂地头找感觉”。
熟悉曲昌荣的人更爱称呼他为“大曲”。大曲1977年10月出生于山东东营,1996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专业,毕业后进入大众报业集团农村大众报工作。2001年,考入郑州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8月跨进人民日报大门,同年10月被派驻河南记者站,先后任记者、采编部主任。在河南的十年间,还担任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郑州市政协常委等职务。
他在人民日报河南记者站期间推出了“感动中国”新闻人物谢延信、河南卢氏县委土坯房中办公、我国首部儿童科幻连续剧《快乐星球》等典型。汶川地震时,他告别怀孕的妻子,在四川茂县、彭州等一线坚守20天,后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
后来,他离开报社,但报社还有他的传说:从墙上的标语变化能写出洋洋千言的农村变迁;坐火车听两个小孩子讨论连环画,能采写出被中央领导批示表扬的内参……
“曲解直说”自此再无更新
“名字姓曲,性格较直,对社会现象特别是传媒现象,有感而发,随便说说,相当于导语或编后,权当曲解。”这是曲昌荣个人公号“曲解直说”的自我介绍。
曲昌荣是人民日报记者中较早开通个人公号的,互联网浪潮汹涌,传播资讯的传媒行业首当其冲,一贯见势早、格局大的大曲,要先试试水。没想到,一试水就搞大了。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表达力,让曲昌荣的“有感而发”,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很多文章因为契合社会热点或社会心理,而获得了微信公号所追求的“10万+”阅读量。
16日,清博大数据对外宣布将年度政务官员新媒体特别怀念奖授予“曲解直说”。理由是:曲解直说展现了一位官员的平民风格、党性原则、专业素养和网络热情。曲解直说多次掀网络热潮,曾经第一个推动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热句流行。他朋友圈最后一篇文章更新于11月22日,推送的是来源为CCTV1“开讲啦”的《中国密级最高人之一,为了核潜艇,30多年没有回家见老母亲》。他在推介语中说,“中国的脊梁!这么累,身体还这么好,心胸大!”没想到,两天后,年仅39岁的他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经23天全力抢救无效,12月16日6时48分,曲昌荣逝世,享年39岁。
无架子的副厅级官员
一位互联网高管回忆说,大曲非常好学,经常“不耻下问”。即使在中央机构为官,他从未失去淳朴的本质,没有一点“官气”。
2014年的夏天,曲昌荣从河南来到北京,进入中央网信办工作。熟悉他的人知道,他为了来北京,放弃了在河南省内一个更高级别的职位。
他的一位好友说,他想在这样的平台上有不一样的视野。从媒体到互联网管理部门,这样的转型并不容易。同事们说他学习勤奋,加班到深夜是常态,一年365天也睡不了一个懒觉。很快,他迅速进入状态,参与制定出台“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等规范性文件,规范即时通信工作等移动端平台信息传播秩序。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出台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及此前的App管理规定,也是曲昌荣参与组织出台的。
一位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对记者回忆,曲昌荣非常好学,经常“不耻下问”。他一有机会就向互联网公司的人“取经”,提出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比如互联网的政府关系部门是做什么,各家互联网公司的架构和管理体系等。
他说,曲昌荣长相朴实,皮肤略黑,有虎牙和酒窝,也爱笑。即使在中央机构为官,他从未失去淳朴的本质,没有一点“官气”。他说,和大曲曾两次合作筹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分论坛,大曲不仅没有架子,和工作人员称兄道弟,更时时冲在一线,亲力亲为。在2014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曲昌荣所在的移动网络管理局主办的移动互联网分论坛中请来了孙正义、马云、马化腾等大佬。他回忆称,曲昌荣在现场充当工作服务人员,忙里忙外,饭也顾不上吃。相识几年来,即使有多次合作,但是他从未请曲昌荣吃过一次饭。他说,这就是我认识的人民公仆。
盛年不辞而别,身后器官捐献
如今他的心还在跳动、眼睛还能看见,如果能以器官捐献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人获得重生,他的生命就永远没有终结。
16日上午,根据其家属意愿,曲昌荣逝世后进行了人体器官捐献,为多位患者带来希望与光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代表在武警总医院向曲昌荣的家属颁发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曲昌荣的姐姐曲淑青说,在曲昌荣住院期间,他的同事和领导一直陪伴着家属共渡难关,不放弃任何一次的微小机会。在医治无效的情况下捐献器官,曲昌荣的家人多日前就向医生表达过这样的想法:“请跟我们交个底,如果实在无力回天,我们绝不是耍赖的人,不愿意耗费国家的医疗资源。我们会商量作出一些决定,比如捐献器官。”
曲淑青说,全家反复考虑后强忍悲痛,在没有医治希望的前提下,共同决定同意进行器官捐献。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肯定也是想帮助别人,把绝望变成希望,让生命延续生命。她说,如今他的心还在跳动、眼睛还能看见,如果能以器官捐献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人获得重生,他的生命就永远没有终结。他的生命延续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就有很多我的弟弟在周围。曲昌荣的妻子说,他一定也愿意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去帮助别人,也让更多的家庭不再遭受我们这样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
然而曲昌荣的父母年事已高,往往传统观念牢固,怎么会接受器官捐献的建议?他的一位生前好友说,曲妈妈说:“我疼自己的孩子,天下哪个爹妈不疼孩子!我的儿子留不住了,他生前就爱帮助人,如果他能帮助别人家的孩子好好的活着,我和他都会高兴!他能通过这个方式去拯救别人,救一个是一个。”
曲昌荣的生前好友说,他捐献了心脏、肝脏、双肾和一对眼角膜。他的大爱奉献将帮助4名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重获新生,至少2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据《新京报》)
编辑:向玉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