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网
显微镜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物之一。在它发明出来之前,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借助手持放大镜帮助肉眼所看到的东西。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显微组织构造。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有不同的结构组成,且有着比光学显微镜高得多的对物体的放大及分辨本领,它将电子束流作为一种新的光源,使物体成像。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近200万倍。
在山东师范大学,有一位高级工程师,是电子显微镜研究方面的行家里手。30多年来,他从容淡定,始终坚持自己的那份梦想,用独特的传授方式给自己的学生带来一堂堂精彩人生课堂;他憧憬明天,用一种民族大爱希望为祖国的科研创新梦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他就是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专职负责管理电镜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张晓凯。
39年来,张晓凯从事电子显微镜应用研究与管理工作,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委、教委及高校项目10多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校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或论文奖20多余次(篇),先后在《Journal of Trace and Microprobe Technique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Chem PhysChem》,《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RSC Advances》《Applied Surface Science》,《Biomaterials》,《Polymer Bulletin》
《化学学报》,《化学物理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电子显微学报》,《分析科学学报》,《分析测试学报》等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杂志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内容涉及精密仪器、生物医学材料、材料科学等诸方面,并有多篇研究论文被国际性学术会议录用。获2006~2007年度中国百名科学管理先进人物等10多项社会荣誉。其先进事迹被《科技日报》,《科技文摘报》,《今日科苑》杂志,《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杂志及《科学中国人》杂志,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教育部微博教育信息网,3737资源网站等教师风采栏目刊登或转载报道。
数十年如一日的追梦之旅
张晓凯与电子显微镜结缘始于1985年。1981年他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实验班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设备科维修室工作,凭借着他对电子技术的浓厚兴趣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安排他负责全校各类教学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一干就是四年。为学校节省维修开支数万元以上,及时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1985年,学校利用省级重点学校贷款项目购置了一台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电子显微镜,考虑到张晓凯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又具备物理、化学及材料科学的相关知识,学校把组建山东师范大学电镜中心的任务交给了他,他积极响应学校的光荣使命与其他两位同事共同组建了校级电镜中心,并开始从事电子显微镜的使用、管理及应用研究工作。由此在工作中他感受到了无限乐趣。
在追梦的路上,张晓凯凭借低调的做人风格、积极的工作态度,在科学的高峰上一步步攀登,赢得无限精彩。
1988年,张晓凯编著的《日立H-800型电子显微镜结构原理和整机线路分析》一书由中国科技大学印刷出版后在全国性电镜用户协会会议上被作为专业参考书籍发给电镜同行,并接受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中心的邀请,为该校部分博、硕等师生(包括合肥工业大学部分师生)进行了电镜结构剖析的讲解及现场的技术指导。
1989年12月,张晓凯所在的电镜中心整合归入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室,他本人继续从事电子显微镜的管理及应用研究工作。同年,他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山东省教委项目《山东省昆虫病毒资源调查研究》。
1992年,张晓凯与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共同合作完成了由陈晓峰教授主持的《医用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研制》项目,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应用人工生物材料治疗脊椎骨疾患的一项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于94年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95年该项目获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自然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1995年,张晓凯与山东轻工业学院合作完成了滕立东教授主持的山东省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掺杂非线性光学复合材料的溶胶-凝胶化机理研究》。其中“CaO-A1203-SiO2系统微晶玻璃分相与析晶机理的综合研究”,获得1996年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自然科学理论成果二等奖 。
张晓凯经常参加实验课题研究与技术开发,在电镜应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每当实验工作中出现关键技术问题,他总能在第一时间提出解决方法。不仅如此,他还深入研究国内外电镜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具备了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在1998年,被评为山东师范大学优秀实验室先进个人。同年,又被山东省教育厅评聘为高级实验师。
2001年,张晓凯自主完成了山东省教委项目《电镜分析火灾现场金属熔融物判定火灾原因的研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此外,他作为主要骨干人员参加完成的山东省教委项目《复合纳米钝化保护材料的研究》已于2006年通过鉴定。
2002年,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整合,电镜室归入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张晓凯仍然从事电子显微镜的管理及应用研究工作。2005年11月,他被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增补为行业(电子仪器)高级研究员。2006年2月,又被商务部研究院《经济发展论谈》专家指导委员会聘为高级研究员。2008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聘为特约研究员。2010年,被推选为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山东省电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材料(科学)组组长。同时还被选聘为多省份省级重点计划项目评审专家。
从1985年电镜中心成立至今,34年间,不管电镜中心如何被整合改变,不变的是张晓凯执着坚守的身影,不变的是常陪伴他身边的电子显微镜和那份深沉的热爱。国内曾经有两所重点院校看重他专业的技术水平,有意邀请他到贵校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脚踏实地,他任劳任怨,他说科学没有捷径,来不得半点浮躁与踟蹰,他的言行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同事和学生。
张晓凯所负责管理运作的电镜室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山东省外的其他高校、研究单位的电镜出现技术问题时都积极地与他联系寻求技术或问题的解答,如:湖南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单位都曾向他咨询过电镜方面的有关技术问题。
辛勤的耕耘,无私的付出,张晓凯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5年,他先后获得中国纪录证书鉴证委员会颁发的“华夏精英”荣誉称号、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颁发的“中国百名行业风云人物”称号,以及“海内外杰出爱国人士”、“中国管理专家学者十年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06年10月,张晓凯又获得“中国文明之星”荣誉称号。
三十多年来,《当代中华优秀儿女》、《中国当代名人》、《中华知名人物创新年鉴》、《华夏名人风采》(人物卷)、《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第二卷等100余部各类权威大型辞典、辞书及文献都刊登了他的事迹。
言传身教,任重道远
张晓凯在潜心从事电子显微镜的科研工作的同时,还在从事着电子显微学方面的教学工作。他于1996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
在教学上,张晓凯曾承担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的电镜结构原理及应用的讲解及示教,还承担着半导体研究所研究生的《实用电子显微学》课程及实验,同时,每年从事化学,物理学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每年被指导的毕业生中,化学、物理平均有8人以上,并有多人获得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校外,他还承担社会上,各科研,企事业单位,各大专院校博士,硕士及研究人员的课题项目中涉及的各学科各种类型材料的超微结构的分析研究。
陶行知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张晓凯就是“因材施教”的好老师。在教学中,他会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活泼爱动、善于表达,他就会采用讨论法教学,经常与所指导的研究生一起讨论电子显微镜方面的学术问题,在讨论中增长科学知识;对于喜欢安静、不善言辞的学生,他会带领学生多做实验,多进行实践操作,同时也会鼓励学生多说多表达,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仅在实验教学方面对学生细致入微,在个人生活方面张晓凯对研究生们也是关怀备至。研究生有生活方面的困难或者思想上的困惑,都会跟他倾诉,他也很乐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学生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科研中。三十多年来,张晓凯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正确性。
张晓凯是一个工作狂,经常性的早晨7点之前就赶到实验室,忙于电子显微学研究,忙于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忙于对外分析检测,忙于检测结果的分析与探讨,有时候忙得连饭都忘记吃,曾经几次他白天参加高考阅卷工作,晚上回到实验室继续检测化学院分析教研室研究生们的样品,直到晚上11点多,筋疲力尽地回家,尽管如此,他仍旧无怨无悔,正如他所说:“作为一名电镜室高级工程师,最重要的还是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要让学生真正热爱电子显微学,并从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物质’。”
前路漫漫,科研无止境。展望未来,张晓凯信心满怀,对于自己的科教事业,他斗志昂扬,力争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不断求索,取得更为夺目的成绩。
报道链接:http://www.minimouse.com.cn/plan/2019/1030/68610.html?tdsourcetag=s_pctim_aiomsg
2.中国科技新闻网:http://www.zgkjxww.com/qykj/1572316630.html?tdsourcetag=s_pctim_aiomsg
3.搜狐:https://www.sohu.com/a/350563774_120321513?qq-pf-to=pcqq.c2c
编辑:刘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