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涌现出许多有识之士,他们利用专业知识、一技之长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一份力量。
2月21日,由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鹏、陈英敏、佘瑞琴、焦龙祯等师生通力合作、共同编写的《新冠肺炎心理防疫科普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电子版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和咪咕阅读免费推出。“在当下的疫情中,大家除了关注身体健康,还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王鹏说道。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开出一剂良方
近年来,我国相继经历了SARS疫情、汶川地震等灾情。据悉,在救援过程中,专业人员发现受灾民众既遭受了严重的身体伤害,也留下了严峻的心理创伤。“如果没有对心理创伤引起足够重视,它的后果或许比前者更为严重。”王鹏说道。
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加剧,各地学校、企事业单位纷纷延迟开学和复工。王鹏分析,在这个“加长版”的假期中,不少人的生活节奏可能会改变。“这样可能会导致一种情况,熬夜追剧、打游戏,作息、生活状态紊乱。等到开始上班、上课时,大家会经历比较困难的适应过程。”王鹏认为,如果大家可以预判到这样的情况,合理管理自己的时间,不要过度放松,即可轻松应对复工、复课后的生活。
同时,正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攻克疫情、治愈病患均有助力。据介绍,危重病人因产生恐惧情绪,再加上被隔离,容易造成意志消沉、失眠等情况,长此以往,会降低免疫力,使得药物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恢复。王鹏表示,调整心态、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我们应当重视的事情。
此外,王鹏敏锐地发现,在SARS暴发时,曾有相关科普手册向民众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历史经验的积累,加上专业知识的辅助,王鹏牵头与其他教授、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加班加点,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3.6万字的知识精华,创造了大学生“小鲁”。
考虑到说教类的表达可读性较差,王鹏等人在手册中刻画了“小鲁”的形象,并给心理学知识全部配上生动活泼的案例,从而使得读者的代入感更强。《手册》通过小鲁的所想、所做、所感,将与疫情防护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娓娓道来,被读者称赞“极具实践性、科学性”。
让知识信息跑赢疫情传播速度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设有心理热线,王鹏在接听热线的过程中发现,有的人对于疫情产生了过度的心理恐慌,出现了“疑病”症状。
据了解,有一人拨打心理热线,他怀疑自己患有新冠肺炎。尽管去了各大医院做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他依然认为自己已经患病。由此产生了较强的焦虑情绪,对他的睡眠状况影响颇大,造成了生活紊乱,家人也不得安宁。
王鹏表示,面对疫情,有恐慌情绪是正常的,但过度焦虑是没必要的,切勿夸大这样的情绪。
此事同样启发了王鹏与其他教授,于是他们在编撰《手册》时,充分考虑民众的恐慌既有普遍性,也有地区、人群、职业等差异性,为了使指导更具针对性,《手册》按照人群不同,将内容聚焦为4个模块,涵盖家庭、学校、医院等不同场景,内容包括《心态的调整:关注家庭成员的变化》《心灵的抚慰:理解医生正负重前行》《心理的辅导: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以及《心动的控制:有效识别社会谣言》。
“希望大家能够理性面对疫情,充满信心。如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且自身无法调整,建议尽早找心理咨询师排解。”王鹏说道。作为心理学工作者,他们响应全国一盘棋的号召,誓以知识信息跑赢疫情传播的速度,恪尽学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抗击疫情汇聚合力。他们希望从自己的所学专业入手,为抗疫除灾、稳定民心发光发热,给有一定心理压力的人们一剂良方。
(文/新浪山东 于付天骄 张晓盼)
报道链接:http://sd.sina.com.cn/edu/2020-02-27/detail-iimxxstf4851864.shtml?qq-pf-to=pcqq.group
编辑:崔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