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15日,《大众日报》09版刊发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打造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为目标的“新课改”质量提升工程的经验做法。原文如下:
“同学们,请跟我来”,一名手持小红旗、头戴小红帽的小“导游”竟出现在了课堂上。原来,这是山东师大二附中八年级下册游记的单元教学课,小导游是八年级5班的邱恒甲同学。只见他不断滑动着VR全景地图,侃侃而谈,按照小组设计的独特旅游路线,条理清晰地描摹了千佛山的大美风光,带领同学们兴致盎然地“云游”了千佛山,同学们则听得津津有味、意兴酣然,畅游在云端的美景中。
近年来,山东师大二附中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重点打造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为目标的“新课改”质量提升工程,构建起更加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一门门有思想、有内涵、有深度的课程为学生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23年3月,在山东省优秀课程设计评比中,学校4门课程获得优秀,获奖数量居全省中小学榜首。
瞄准新课标 围绕大单元
大概念教学干货满满
听着优美配乐,同学们在邱恒甲的引导下纷纷设计出了具有“自主版权”的千佛山VR云旅游攻略。在小组合作探究后,师生通过量规细则共同评选出了最佳旅游攻略。
“之前写游记作文时,总感觉没啥可写的,写出来也没有条理。另外,这类写作与实际生活没什么关系,完成作业主要靠‘编’。”王子路同学说,“而这次我们不但能坐在教室里从屏幕上看到千佛山的全貌,还能为景区设计一份旅游攻略,再写作文感觉既有趣又有用。”
“把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和本单元的‘游记创作’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融通了学校教育和真实世界,让学生沉浸在‘真实’情境式的氛围中,极大激发了其主动探索的兴趣。”语文老师介绍说,“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但带学生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感受了人文胜迹的底蕴,还让学生抒发了独特情思,契合了新课标中关于人文和审美素养方面的要求。”
而就是这样一堂“精品课”也只是本单元4个课段中的一部分。语文组全体教师经过深度教研,把本单元的4篇游记文章进行了重新设计,不再按照传统的逐篇讲授的方式授课,而是充分利用学校靠近千佛山的便利条件,结合学生真实生活体验,重新整合成了初步掌握游记特点、体会作者独特感悟与思考、为景区制作旅游手册、评选“旅游达人”4个课段,共计10个课时。
“我们从本单元提取出‘以审美的眼光审视景物,融入独特情思,使文章富有美感’的大概念,并进行分段设计,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体系化、结构化,使得学生学习由浅表走向深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得以提升。”教研组组长陈毅佃道出了课程设计的精髓所在。
2022年4月,教育部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正式颁布。“素养导向”“主题学习”“学科探究”“真实情境”“学生学习逻辑”……一系列教育理念的提出让老师们眼前一亮。学校迅即组织广大教师围绕新课标中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展开教研,在暑假期间就组织了培训研讨,邀请专家与全体骨干教师进行“头脑风暴”。
本学期一开学,学校便围绕落实单元整体教学,启动了大概念实践探究月,邀请10余位高水平专家和教研员来校进行辅导培训和现场指导,为广大教师明确了方向、厘清了思路。
各学科组的研究团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整合,开展各类教学研讨50余次。100余位教师走上讲台,介绍设计思路、进行课例展示,虚心听取专家和同事点评。在以“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为主题的教学年会上,优秀教师纷纷登台,在全校教师面前展示课程设计案例,在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崇教尚研氛围。
课改的深入推进让课堂更加生动鲜活。在道法课上,通过植入合唱排练遇到的困惑讲解如何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地理和生物老师组织学生来到山东师大校园进行现场跨学科综合学习;在排球课上,游戏和比赛巧妙穿插其中,课程节奏跌宕起伏……
课堂上同学们掌声不断,教室外笑声不绝于耳。在历下区视导时,区教研员用“讲得明白、学得开心、练得轻松、评得到位”对授课老师进行的点评,成为学校本轮课改效能的中肯注解。
体现融合性 注重体验式
创新性课程五彩斑斓
4月春意浓,七年级200余名同学来到山东省博物馆巡游。四班的尚钰茹手捧《社会综合体验课程》读本,边听边学、边看边写,在“图片中物品的名称是什么?”“物品在造型上采用了哪些元素?元素的寓意是什么?”的问题后面,认真地写下了答案:仿古玉觚,蟠螭纹、兽面纹、龙纹,寓意吉祥、平安……
在读本中,学校根据博物馆各展厅内容精心设置了100余个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问题,很多同学不但回答了提问还撰写了巡游报告,老师们大大的点赞章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份份优秀报告饱含了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热爱。
巡游课是学校开发的融合性特色课程的一部分,具有整合性、主体化、跨学科和活动性的特点,同学们沉浸在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中,兴致盎然,作业不再是任务,而是成为了探究科学文化过程的成果。
教育课程化,课程体验化。在山东师大二附中,课程犹如一条线,把不同类型的活动有机串联了起来。
在本学期举行的活动周期间,学校为七年级精心设计了基于五育融合的系列“课程套餐”。一周时间里,学校围绕德、智、体、美、劳5个主题精心设置了赴烈士陵园祭扫英烈、防校园欺凌“以案说法”进校园、英语趣配音大赛、拔河和跳绳比赛、博物馆巡游、30米手绘长卷、劳动模范报告会等10余门活动课程,让同学们直呼过瘾。
“我头一次感到英语这门语言能带来如此大的乐趣,它不再是繁琐零碎的知识点,而是涌入耳中欢快的旋律。”张潇匀同学参加完英语趣配音大赛后在体会中写道,“在配音的过程中,同学们记录着生词,反复推敲并练习口语。它使英语学习不只局限于课本,大家更喜爱英语了。”
“这些活动看似关联不大,但在课程思维引领下,我们力求实现第一课堂在课外实践的延伸和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国家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和特色融合课程的有机贯通。”副校长房静介绍说。
据了解,该校初中部以“做对社会有益的人”为育人目标,在语、数、英等国家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出心育心语、自然密码、甲骨文化等16门学科拓展课程,进而打造了以“自主学习”“快乐劳动”“思想成长”为主题的20余门校本特色融合课程。
自2017年起,学校的快乐DIY烘焙屋就正式开课,成为目前济南市中学中唯一一所高标准的烘焙实训中心。每周两节的烘焙课上,学生们跟随老师学做蝴蝶酥、蛋挞、烧饼等各式美味点心,并写下烘焙心得。课后,很多同学还把制作的食品分享给同学、老师和父母,充分体会到了劳动与分享的快乐。
“在小小的农场里挖呀挖呀挖”,走进二附中的快乐农场,同学们快活地边干边唱。劳动课上,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翻土、种植、除草、浇水、采摘,一节课下来,不但不觉得累,个个还精神抖擞。
“课程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要立足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针对不同学段、学情,挖掘各学科的关联性,促进多学科融合,才能真正触及教育本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新时代所需的优秀人才。”校长毛利新表示。
编辑:刘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