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3日 | 作者: |  点击数: |

 

好的家风有多重要?清人王豫在《蕉窗日记》有云:“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定有其赖以立国的优良传统;一个世代昌隆的家族,也定有其良好的家风家训。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首次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门家风丛书》,集中展示了曲阜孔氏、邹城孟氏、琅琊颜氏、嘉祥曾氏、琅琊诸葛氏、诸城刘氏、栖霞牟氏、诸城王氏、新城王氏、安丘曹氏和琅琊王氏共11家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世家的家风家训。本文以琅琊颜氏、诸葛氏两大家族为例,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浅显易懂的说理,彰显家风对于文化传承的巨大力量,那些定格在历史中的故人往事,以金声玉振,寥亮人心。  

 

                     琅琊颜氏家风:以德立家,以才传家

 

在山东省临沂市王羲之故居院内,有一座五贤祠,是明嘉靖年间沂州知州何格所建,祠内有五尊历史名人的塑像,立于中间的是人称“忠臣与智圣”的诸葛亮,东侧是以“孝”闻名于世的王羲之的两位先人王祥、王览,西侧是以“尽忠报国”流传千古的唐代名臣颜真卿和颜杲卿。  

颜氏家族是继被称为“天下第一家”的孔氏家族之外,在家训、家规的规模以及家族名人的影响力上经久不衰的另一名门望族,究其原因应是源于其祖先之光耀,更是颜氏家风使然。  

北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规模宏大,体大而精,是一部系统完备的训诫之作。《颜氏家训》大约写于颜之推居北齐时期,完成于隋开皇年间,是他花费十余年之久独立完成的私著,原意是教育颜氏子孙,本不欲宣之于世,后广为流传,世人评价颇高:“余观《颜氏家训》……其谊正,其意备,其为言也,近而不俚,切而不激……足令顽秀并遵,贤愚共晓”,意即该书义理醇正,语言浅近不俚俗、切要不激烈,足以令大家知晓遵守。  

颜氏家风以儒家伦理纲常为主导,注重道德上的自我修为。受此家风影响熏陶之下的颜氏后代子孙,将以德立家,以才传家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来。《战国策》记载了颜氏后人齐国高士颜斶,力劝齐宣王礼贤下士,不惧齐宣王高官厚禄的诱惑,坚决归隐山林,并说:“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后世称赞:“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反复告诫子孙要恪守儒家的忠孝仁义,这点被颜氏后人遵循不悖,尤以颜含和颜真卿为最。两晋时颜含救出在棺木中一息尚存的长兄颜畿,其兄病逝后,二嫂樊氏患病失明,为治其嫂眼疾,颜含费尽心力,终于治愈。为了侍养家族成员,颜含足不出户达十余年,在这期间,他多次拒绝官府举荐,并不忘“勤勉好学”的家族传统。当时权倾一时的富豪石崇非常敬重颜含的孝行,赠以甘旨,颜含谢而不受。1958年,颜氏墓群被发掘,其中颜含的陪葬物尽是石制物品和砚台,不见金银饰物,足见颜含“正、清、节”的家训名不虚传。  

唐德宗建中三年,颜真卿被当朝宰相卢杞设计陷害,命其赴反贼李希烈部劝谕。年近八旬的颜真卿虽知此行凶多吉少,仍毅然前往。面对李希烈的威逼利诱,颜真卿不为所动,甚至当对方要坑杀他时,仍面无惧色:“我的生死自有天定,你何必如此羞辱。请你给我一把剑,我死也不会屈服于你。”李希烈攻陷汴州,后欲称帝,向颜真卿询问皇帝即位仪式,他嗤之以鼻:“老夫是做过礼官,懂得诸侯天下之礼仪,但不会给你什么建议!”恼羞成怒的李希烈将颜真卿缢杀,终年77岁。《新唐书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可仰哉!”  

颜子七十六代嫡孙颜景堉为清朝光绪十三年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职,一生“恪守祖训”。他常告诫长子颜世镛,“德不立而图建大业者,非夫子之徒也。儒学博大深奥,乃东方汉学之精魂,事于中华而绝斥儒学者,实不通儒学也……”  

“吾颜氏苗裔,尤应以儒学立本,以光大儒学优秀精神为己任。”日本侵华时期,曲阜沦陷,颜世镛闭门谢客。1948年底,当时的国民政府命颜世镛离开大陆飞往台湾,他心中谨记父辈教诲,决心留在大陆,为避周遭一切联系,举家迁居。1949年冬天,颜世镛全家返回曲阜,后毕生致力于为中华民族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颜氏后人在恪守家训传承家风方面,注重修为、为官清廉、孝悌忠义、笔耕不辍,都为今人之楷模。  

 

                 琅琊诸葛氏家风:博学笃行,刚直忠廉

 

历史上,对于琅琊诸葛氏家风并无确切说法,但是从诸葛丰、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等诸葛氏族人的身上,诸葛亮的家训以及后世评价不难得出,博学笃行、刚直忠廉是诸葛氏不变的家风,品行更是一个人、一个家族永恒不变的金字招牌。  

诸葛氏始祖诸葛丰博学多才,他“以明经为郡文学”,通晓儒家经典,善于融会贯通。诸葛丰在任司隶校尉时,对各种违反法纪,有害于国家利益的人和事,“刺举无所避”,《汉书》中称诸葛丰“名特立刚直”。诸葛丰为诸葛后裔的博学笃行、刚直忠廉的家风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少时勤奋好学,至今仍流传着一则他“喂鸡求学”的故事:幼时诸葛亮在私塾学习,逢公鸡一叫,私塾先生便结束教学,但是诸葛亮求知似渴,细心的他发现只要师娘喂食公鸡,它便不再叫,于是诸葛亮趁着课间休息去喂它,上课的时长便每每至师娘开饭再结束。后来好心的师娘将真相和盘托出,先生顿觉诸葛亮为求学用心良苦,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将来必成大器,先生不但没有怪责诸葛亮,反而越发用心地传授知识。  

琅琊诸葛氏的家训尤以诸葛亮的《诫子书》《又诫子书》和《诫外生书》广为流传,其中包含修身、立志等内容,“志当存高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淫慢不能励精,险躁不能治性”,“合礼致情,适体归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更是被无数人奉为座右铭。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永安托孤”“挥泪斩马谡”等事件上都秉持着自己对国家忠贞、问心无愧的精神。他的行为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后世子孙。他的儿子诸葛瞻在魏将邓艾攻打蜀国时,面对邓艾“封王”的诱降,怒斩来使,英勇战死。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闻讯冲入敌阵,为国捐躯。昭示了诸葛家族忠于国家的统一大业,“三世忠贞”的高尚道德品行。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曾有语:“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在琅琊诸葛氏的家风中,以忠诚爱国为核心,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琅琊诸葛氏家风是中华民族精神浸润的结果,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树立好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道德精神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营造和传承良好的家风开始。(张思思)  

 

 

报道链接:http://csr.mos.gov.cn/content/2016-03/18/content_28972.htm

 

编辑:崔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