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2日 | 作者: |  点击数: |

 本报记者 王 原 
 本报通讯员 张茂聪 路 萍

  近日,我省发布《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重点扶持6所左右省属高校和20个左右优势学科争创“双一流”。记者就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问题,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校长唐波。
                 办学自主权是高校发展源头活水
  据了解,2015年底,国家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此次山东省出台高等教育综合改革33条,提出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意见》新意颇多:突出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启动山东省‘双一流’建设计划,争创国内一流,充分尊重地方实际和院校特色,分类推进,形成合力;创新举措,突出亮点,首次提出2016年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开展二级学院取消行政级别改革试点、设立若干专项经费等,打造一流的山东高等教育。”唐波说。
  他认为,“高校办学自主权是高校发展的源头活水。《意见》也着重指出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这主要着眼于三个指向。”
  首先,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去行政化、激发学校及学科发展内在活力的客观需要。这既有利于推进和落实高校自主办学,实现教授治校、治学,促进教育发展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承接;也有利于发挥创新领军人才专业特长及共同体成员职责,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是大学由管理走向治理的发展必然,有利于逐步提高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能力。“由管理到治理要求理顺政府、高校、市场、社会的关系,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高校发展中来。这样,才能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和学术氛围,提高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唐波表示。
  再次,有利于增强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可持续性。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三五”规划建议,再到《意见》出台,都强调要积极稳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这将有力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
                  发挥学科建设的凝聚功能平台效应
  如何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凝聚一流科研团队、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唐波认为,要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三个方面发力。
  他认为,要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引进、培养、留住学科建设人才。“此次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明确提出改革用人制度等多项举措,对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是重大利好,让人才想来且留得住。既重视人才引进,又重视选拔培养,同时强化创新团队建设,更好地提升学科带头人的实力和水平。”
  同时,要努力建设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强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提升的核心指标贡献度。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导师培养力度。实施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全面实施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尊重学生兴趣,激活学生创造力。
  要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促进协同创新,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建立健全学科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学科专业进退机制及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预警、预测系统。“充分发挥学科建设‘人才高地、育人高地、创新高地、服务高地’功能,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协同创新,孵化科技成果,孵化胚胎企业。”唐波说。
                     省属高校重要发展契机
  此次我省正式出台高等教育综合改革33条,明确提出重点扶持6所左右省属高校和20个左右优势学科,山东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和山东省政府共建高校,作为一所省属重点大学,是否已成竹在胸?
  “这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发展契机。”唐波说。近两年,山东师大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取得突出成绩: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评出的占全球创新成果1/3以上的优选68种顶尖自然科学类期刊发表的论文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37位,化学学科位列第30位,进入全球高校与科研机构TOP500,在山东省仅列山东大学之后;刚刚又获得2015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年作为全国唯一师范大学、山东省唯一高校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十三五”期间,山师大将继续加快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唐波表示,在建设高水平大学方面,要牢牢抓住人才关键,完善机制,引培并举,建立特区,提高待遇,优化服务,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团队;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科研强校,强化学科竞争力与成果产出,尊重学者,崇尚学术;持续重视人才培养,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提高实践课比重,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整合资源,激发活力,实现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
  “在建设高水平学科方面,主要从四方面着力。”唐波说,要大力推进分类分层发展,2015年学校出台了学科振兴计划,量化指标、动态管理,重点建设7个品牌学科、14个特色及服务需求学科;建设高水平学科群和交叉研究平台,构建适应师范大学发展的师范、文法、理工、经管学科群体系,打造学科交叉、协同创新领先平台,实行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负责制;推动若干学科率先突破,加强以高水平学科群、高层次人才队伍、高起点科研创新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准国际交流合作为抓手的“五位一体”建设,带动学科整体实力提升;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按照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相结合、建设任务与资源投入相结合、资源投入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实施项目动态管理,强化内涵建设,产出标志性成果,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 tagSpan.innerHTML = ss;

 

报道链接: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0630/Articel13002MT.htm

 

编辑:崔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