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众日报:
人为什么会生病?从基础研究来看,都与细胞内活性物质的变化有关。如果能通过检测对重大疾病提前作出预警,将对未来医学临床的发展大有裨益。日前,由山东师范大学唐波教授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重大疾病相关的若干重要难检活性小分子细胞内纳米传感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课题组设计合成了多种极易商品化、批量化合成的小分子荧光探针(BPP)用于次溴酸(HOBr)超灵敏检测,项目成果论文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
唐波教授是国内知名分析化学专家,论文第一作者徐克花教授是他的首批博士学生。徐克花介绍,这一课题的目的是在化学等基础领域关注生命健康,以实现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等神经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在疾病发生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细胞内特定指标的变化来作出预警,从而尽早地预防和治疗。而这种指标变化,需要找到特殊的化合物即‘探针’,注入活体细胞后,用高能荧光显微镜来检测‘探针’光学信号的改变来确定。”徐克花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寻找化合物、研发新材料“探针”,实现高准确度和超高灵敏检测的突破。
“这与现阶段医学临床上采用的肿瘤检测方式不同。传统的血液检测,可能因样本离开人体而导致准确性下降,假阳性比例很高,比如前列腺癌的假阳性比例最高达60%。而使用CT检查,当发现病灶时,病情一般已进入中晚期。”课题组成员李娜教授说,“因此,使用荧光成像方法,通过新材料‘探针’在活细胞里面检测活性物质,且是在体外保真环境进行,无创伤,无伤害。”
这一项目是近年我省化学领域唯一的“973”项目,唐波教授担任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山东师范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六家单位共同参与。
山东师范大学牵头这一“973”项目历时5年,2017年8月结项。目前,200多篇科研论文见诸化学领域学术刊物,研发重大疾病检测高效新材料“探针”50余种,其中部分新材料将在山东师范大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内外协同创新平台进行产业化尝试。
“现代科研要出成果,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我们实验室有一支特别出色的科研团队,大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李娜说。据了解,山东师范大学“973”项目团队,有专家教授、硕士博士生50多人,团队中不单有化学学科背景的,还有很多生物、医学、物理等学科背景的人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帮助团队开拓新的跨界研究领域。
报道链接: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1024/Articel03005MT.htm
2、济南时报:
哪个细胞要变祸根?真能看出苗头!
山师大课题组成功区分好坏细胞的细微差异,准确预防肿瘤不再是空想
□本报记者 曹莫
实习生 李晶媛
在当今医学较发达的时代,类似肿瘤等重大疾病仍让人闻之色变。如果能在发病前就通过细胞内指标的微小变化准确预知潜在病变,或许就能起到提前预防的作用。近日,以山师大校长、教授唐波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他们通过合成新型材料的方式,首次成功区分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特定指标差异等。为此,项目组众多科研人员已苦心钻研了16年之久,该项目计划于明年结题,并有望超越预期目标。
【学术突破】 为肿瘤等大病早期准确预警提供可能性
国家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作为首席科学家,唐波领衔的项目名为《重大疾病相关的若干重要难检活性小分子细胞内纳米传感研究》,通俗来讲就是从化学领域关注生命健康,实现对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人为什么会生病?导致生病的物质是什么?怎样才能在病发之前就通过细胞内特定指标的变化,对疾病做出预警,从而做到尽早预防和治疗,就是我们的目的。”唐波课题组成员、山师大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李平说,他们研发了多种新型荧光材料,建立了成像分析细胞及活体内活性小分子变化的新方法,实现了高准确度和超高灵敏检测的突破。
这种提前预警是如何实现的呢?如果细胞发生了病变,其内部的活性物质就会有异于正常细胞,从而“激活”科研人员注入细胞的新材料,潜在的致病因素就能被检测到,从而实现提前预警。
相比于现阶段临床上运用的重大疾病检测方式,除能克服灵敏度低的问题外,上述方式还不用从人体中提取样品到体外,直接在体内环境下就能检测,避免了样品离开身体后可能导致的失真等情况。这些基础研究,为肿瘤、动脉硬化,甚至抑郁症等重大疾病的准确预防,都提供了可能性。
由于是基础研究,相应方法尚未应用到临床上,但唐波课题组的成果对临床使用也有重大指导意义。尤其是最近以该校化学院教授徐克花为第一作者,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的论文,就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价值。由于此次所发展的新材料合成简便,所以有望实现批量化生产。
【呕心沥血】 团队成员每天超10小时“泡”在实验室
经过前期的积累研究,2013年,唐波领衔的973项目成功立项,山师大成为该课题的首席单位,该校也是省内首个在化学领域成为973项目首席单位的高校。项目历时5年,明年即将结题,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课题有望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山师大一直是以文科见长的传统高校,但在化学领域却取得了这样的成果,团队成员表示,这与领头人唐波教授在学术上的高瞻远瞩是分不开的。虽然成为973项目仅4年,但上述课题的相关研究早在2000年就已启动。作为唐波的首批博士生,李平和徐克花最早接到的研究课题,就是“用荧光方法检测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这为后来的973项目课题奠定了前期基础。
在唐波研究团队,不单有化学专家,还引进了生物、医学、物理等方面的人才,成员学术背景多元化,实现了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团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提供了重要支撑。仅山师大的团队就有师生50多人,老师里面从讲师到教授、从20多岁到50多岁的都有。
如果你在夜里10点多来到山师大千佛山校区的化学楼,这里的实验室也一定灯火通明。李平说,实验室的作息标准就是早8点至晚9点,很多时候他们都不会按点离开。“现在在家里待不住,在实验室才能待住。”徐克花说。
如果说团队成员还有时间让自己休息一下,课题组领头人的唐波则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作为校长,除了处理学校的日常事物,他每周还要带领团队成员开至少两次组会,布置研究方向、讨论实验进展、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等。徐克花回忆,唐波对他们说“大家有文章吗,找我来讲讲”的时候,这说明到了他的“休息时间”。
报道链接: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61012/vA07.shtml
编辑:崔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