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6日 | 作者: |  点击数: |
     范正安挥舞着皮影道具,古老的皮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幕布前。  

 近期,我省评选出“2015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程”,其中“泰山皮影+互联网”上榜并受到关注。这两年很多传统艺术借助网络手段,如众筹等再次焕发活力,在吸引了年轻人注意的同时,也打破了自身发展的困境。

  本报记者 师文静   

                          泰山皮影网上拓前景 

  泰山皮影有600年悠久历史,其独门绝技“十不闲”被赞誉为“中华绝技”,享有“泰山文化活化石”的美誉。为了传承这门绝活,以泰山皮影第六代传人范正安为首的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这两年借助互联网做出了不少突破,为非遗文化传承找到了一些路径。  
  泰山皮影第八代传承人朱玉馨告诉记者,泰山皮影为走在互联网前沿,联合山师大成立了“幕影春秋”项目组。除了在网上推广演出、销售衍生品、与腾讯联合开发“泰山英雄传”手游外,皮影戏微电影定制等项目也发展得很好。这一举措使很多年轻人因了解而走近了泰山皮影,从而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其实,传统艺术从网络上寻找新机遇的案例并不少。比如,众筹火起来之后,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就开启了网络化生存之路。知名京剧演员王珮瑜独创的“京剧清音会”在今年1月中旬就创造了京剧历史上的一个“第一”——全国首次京剧众筹。  
  除了众筹这种动静比较大的活动,传统艺术还借助团购、微博、微信、App等网络互联方式传递魅力。朱玉馨告诉记者,不久前他们为TFBOYS设计了皮影形象并在他们的演艺活动中进行了皮影戏表演,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互联网进行全面碰撞,有可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互联网思维让非遗重生 


  当下很多传统艺术的网络化生存模式还不明朗,也许是赔本赚吆喝,但是这种吆喝若能拓展传统艺术的观众群,也是值得尝试的。朱玉馨告诉记者,泰山皮影戏“幕影春秋”团队希望通过富有创意的网络推广活动将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关注这门艺术。“皮影戏也做过多次众筹,包括刚刚众筹失败而下线的泰山皮影边疆行公益活动及之前多次商业观戏众筹。”在朱玉馨这样的传统艺术从业人员看来,怎样在网络上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让传统艺术走向大众是他们的重要课题之一。  
  总体来说,京剧、皮影戏等传统艺术还是相对的小圈子艺术,要发展,就要与大众发生联系。有京剧艺术家称,每次演出都能拓展一些新的观众群才是真正成功的演出。据朱玉馨称,借助互联网,泰山皮影的名气越来越大,他们在北京前门大街的演出场馆不久就会投入使用,如何运作、发展,他们还将借助网络的力量。  
  针对传统艺术“互联网+”的生存方式,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颜聪认为:“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的现状,在尊重保护传统的基础上,不一味靠政府资金扶持‘输血’,用互联网思维突破传统业态的限制,打造自身造血功能。这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借鉴意义。”  

 

报道链接: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60723/ArticelA14002FM.htm

 

编辑:崔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