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2日 | 作者:新闻与传媒学院 谢婧雯 |  点击数: |

11月27日,应新闻与传媒学院邀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骏飞于长清湖校区树惠堂虚拟仿真中心为作了题为“网络社会与孤独的人”的讲座。

讲座伊始,杜骏飞从我们身处的网络时代切入。他指出,我们身处的网络时代,新闻正在衰亡而信息正在崛起,事实开始变异而后真相崛起,人在退缩而物在崛起。当机器侵蚀各个行业时,最后能够继续苦苦挣扎不被机器取代的人,得做一些机器不能做的事情,比如提出“这是什么?”的问题,这便是我们称之为创造性的东西。杜骏飞认为,我们对互联网的想象经历了从乌托邦到未托邦,我们曾以为它能带来自由、民主、富强,但是最后发现它什么都没带来,反而带来了消亡。杜骏飞指出,数字世界里,年轻人应该探讨“带宽与自由”“异化”“群体极化”“精神压抑”等问题。“新闻业是这个时代的诗意,写诗的人是对这个世界抱有最大关爱的人、有激情的人、愿意付出的人,用心血来写作的人。所以,好记者都是好诗人。”接着,杜骏飞分析了人民空间和公共领域的概念,指出中国公共领域还没发育好,主要原因是没有公民。公民是由责任权利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中国一直没有系统地培养这种群体。在没有公民建构的空间里,群体便会成为乌合之众的集合体,缺少道德良知和理性审辨,没有建设性,反而只会相互谩骂、相互掐架,然后相互恐惧,形成互害的、不确定性很强又同时充满戾气的空间。

最后,杜骏飞以柏拉图洞穴理论启示在场的学生,要抱着开放的态度走出启蒙的洞穴,探索一个更宽广的天地,让自己更加明智,更加恢弘。杜教授鼓励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去国外访学,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出国,也可以多看看外国书,多去图书馆读书,并告诫同学们:“大学里最好的学生成长体验都不是来自课堂,而是来自图书馆,更高级的成长体验则来自社会。”

编辑:刘   阳

热点新闻